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桃树穿孔病落叶修剪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桃树穿孔病落叶修剪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正常管理下,哪些病因会引起桃树的穿孔落叶?该如何防治?
桃、杏、李细菌性穿孔病诱发基因较为复杂,但从发病感病的主要因素分析有以下几点:一是除了土壤施肥不科学、肥种单一或未腐熟农家有机肥之外,果园缺乏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肥等是产生树体抗逆性能差,易感穿孔病的内因条件。二是还与果园卫生环境条件差等因子有关,另外果园土壤透气透水性能差,高温高湿以及果园不良的通风透光条件都是致病外因条件。三是挂果量偏多,整形修剪防病灭虫不及時,严重影响树体生长势,特别是未选择预防穿孔病发生的药剂,如多抗霉素、农用链霉素、农抗120、井岗霉素等对穿孔病有效的药剂。总之加强树体土肥综合管理,提高树体抗病性是根本,合理确定树体负载和细致修剪是预防穿孔病的前提,及時选择适宜农药达到适時防治才是唯一的办法。
桃树在种植过程中,病虫害的防治极为关键,如果管理不到位,植株受到病害影响,对桃树以及果实成长极为不利,严重的会造成植株长势减弱、减产等。那么正常管理下,是什么病因引起桃树穿孔落叶?该如何防治?
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病症状:该病主要危害叶片,有时候也危害果实、枝梢。叶片发病时,开始出现黄白色或者白色圆形小斑点,随后逐渐扩展成浅褐色不规则病斑,最后病斑枯死、脱落,形成穿孔,危害严重时早期就会导致叶片脱落。幼果发病,开始出现浅褐色病斑,潮湿时分泌***粘稠物,干燥时呈不规则裂纹。
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因素: 不同品种桃树对该病抗性不一样,一般晚熟的品种发病较为严重,但是气候条件对此影响很大,雨水频繁、多雾季节穿孔病菌较为活跃,特别是土壤排水不良、土壤贫瘠、却肥,该病发生的几率更大。
防治措施:首先增施有机肥,增强树势,提高桃树的抗病能力,对于粘性太重的土壤要多施马粪改良土壤;其次合理逐渐,增加树之间的通风、透光,发现枯枝、病叶、病果及时清除,并集中烧毁,消灭越冬病原体;发病初期可用70%代森锰锌500倍液,一般每隔10~15天,喷1次,共喷3~4次即可有效防治。
穿孔,分细菌穿孔,真菌穿孔,真菌穿孔,又分褐斑穿孔和霉斑穿孔,目前一般杀菌剂都是真菌为主,细菌穿孔需要专门的细菌性杀菌剂防治,造成穿孔的原因:1果园密闭,通风透光差;2杀菌剂用药不到位;3积水或者缺肥造成叶斑病;4药害或者肥害造成叶斑病
如何防治桃树褐斑穿孔病?
有两种穿孔病,都要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,加强水肥管理,增强树势,1.防治细菌***害有很多,主要是铜制剂和抗生素类杀菌剂,噻菌铜、噻枯唑、氢氧化铜、乙蒜素、春雷霉素、菌毒清、链霉素、王铜、氯溴异氰尿酸、三氯异氰尿酸、中生菌素、噻唑锌、辛菌胺、噻森铜等。2.褐斑穿孔病,可以选择苯甲丙环唑、苯甲氟菌胺、吡唑醚菌酯、氟硅唑、嘧菌酯等杀菌剂交替防治,复配叶面肥和调节剂效果更好。
真菌性褐斑穿孔病:
是由核果尾孢菌引起的,也会导致穿孔,可侵染桃树叶、树枝、果实。危害症状和细菌性穿孔病类似,但发病后期会在褐斑上生出灰褐色霉层。霉层内含有很多孢子,遇到合适的环境会继续侵害桃树新品种。多是借助风雨传播,因此多雨地区爆发严重。
治疗方案:
喷雾:靓果安150-300倍+沃丰素600倍+大蒜油1000倍+有机硅喷雾2次,每次间隔10天左右。病害高发期可同时复配真菌或细菌化学药剂。
树势弱、黄化、病情严重的配合灌根处理:青枯立克150-300倍+地力旺300-500倍+沃丰素600倍,杀菌的同时,改良土壤,促进根系生长,增强树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。
大艳家也是种桃的,今天去桃园观察的时候也发现了穿孔病,桃树穿孔病是桃树常见的叶果部病害,如果病严重,治疗不及时,会造成桃树大量落叶,甚至影响桃果的商品价值,给桃农带来特别大的经济损失。
桃树穿孔病又分为:细菌性穿孔病、真菌性霉斑穿孔病、真菌性褐斑穿孔病。其中细菌性穿孔病在桃园中是最为常见的。如何防治桃褐斑穿孔病?大艳来回答这个问题:
褐班穿孔病形成原因:
若是进入雨水天气,桃园排水不良、土壤相对瘠薄板结、桃树缺肥或重施氮肥的桃园中,穿孔病是比较易发生的。
感染症状:
褐班穿孔病主要危害的就是桃树的叶子 桃子 还有新稍,感染***后叶子中间变成褐色,周边是淡紫色的,若是遇到阴雨天气,发病的枝条或者果实就会长出灰褐色,感染严重造成桃树落叶落果,危害极大。
预防及防治方法:
1.加强桃树的管理,及时排水排涝,合理的对桃树进行修剪,树体通透,注意多给桃树施用有机肥。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。
2.外桃树落花之后喷70%代森锰锌WP 500倍液,或者70%甲基硫菌灵WP 1000倍液,或75%百菌清WP 800倍液,或50%混杀硫SC 500倍液。隔7-10天喷1次,连续3-4次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桃树穿孔病落叶修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桃树穿孔病落叶修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